与开放同频 与改革共振 与发展前行 以服务之“能”促环境之“优”
营商环境是环境建设的“生命线”,是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关键一环,是生产力、竞争力、创新力。近年来,我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“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”理念,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,加快重点领域改革、关键环节创新,主动、用心、高效服务,持续擦亮“滨周到”营商环境品牌,助力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做久。
政务服务焕发“新”效能,高效成为常态。从“政府视角”向“企业视角”转变,全国首创出台工程建设项目租赁土地办理审批手续实施办法,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项目快落地,已累计整合土地1647亩,促进投资69.32亿元。全国首创工程建设项目“十证联发”,为企业压减20天手续办理时间,将全流程审批时间控制在45个工作日内。深化施工图审查一站式服务,全面推进“多审合一”,开展“数字化审图”,实施“依承诺审查”和“分阶段审查”,工程项目平均审查时限4.4个工作日,平均压减企业办事时限两个月以上。探索创建全国首个“无押金城市”,推出“以承诺为凭、以信用作保、以监督保障”的“无押金”服务模式,已累计退还、免缴押金124.4万余笔,为企业和群众减少资金占用达33.8亿元,入选全省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暨优化营商环境最佳案例。
政策服务输出“优”效能,务实成为常态。坚持以提升政策执行力、落实力为重点,更好服务市场主体。创新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,5500余个梦想转化为现实。健全政府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,连续四年深化“六个一”暖企服务,常态化开展“政企同心·亲清茶事”活动,为企业提供“一站式、全天候、智能化、及时化”诉求响应服务。立足政策出台、申报、落实到优化调整全生命周期,聚焦“政策知晓覆盖率”“政策办理满意率”“政策兑现到位率”,建立以部门自评、企业家满意度评价、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惠企政策“三评”机制,以评促改促优,2023年推动12.34亿元资金按期拨付,惠及企业2.4万家。
要素服务释放“活”效能,精准成为常态。全方位、宽领域整合要素资源,大力实施“三进三创”工程,深化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,培育壮大市场主体,激发创新创业活力。成立滨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,全市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超77%。坚持“要素跟着项目走”机制,加大批而未供、闲置土地处置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力度,多渠道、全方位释放存量土地潜能。构建“融资+保函+金融超市”综合服务体系,搭建“融e办”融资保函服务平台,在全国率先推出电子保函“中标即退费”惠企政策,开展降费惠企春风行动,费率最大降幅超80%,“融e办”模式获评“新华信用杯”全国优秀信用案例。实施金融灌溉工程,开展“特色产业集中授信”“金融+”等专项行动,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,我市成功入选“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”。
法治服务保持“稳”效能,公正成为常态。推行全过程、全周期、全链条企业合规建设法治服务,开展企业事前法治体检、事中行政执法合规指导和事后司法监督保护,将法治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。颁布实施《滨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,构建形成“纪检监督机关+政府营商监督+涉企职能单位”密切协作配合的监督体系。创新打造法智护航中心,聚焦需求、供给、产业、安全四维度,推动形成“四链”融合的法治服务整体布局,已累计服务企业和群众2.5万余人次,调解涉企纠纷6000余件。在全省率先建立涉企执法备案机制,建立企业无事不扰“宁静日”制度,编制涉企行政执法不罚、轻罚、不予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清单,真切让企业感受到政府服务的“温度”,持续擦亮全国首批“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”这一金字招牌。